背景颜色:
传承好家风,共筑中国梦
编辑日期:2017-06-10 来源: 作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家风奠定了每一个家的道德素质,代表了一个家的整体形象。在朱奇伍社区马咀上垸就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夫妻恩爱,互相提携,尊老爱幼,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受到了父老乡亲的一致好评。他们就是朱荣德,杨仙容夫妇一家。
爱党爱国、诚实信用
朱荣德老人今年82岁高龄,有着63年的党龄,早年曾在村里担任会计兼组长20余年,对党、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这种感情积极地影响着每一个家人,在他的影响下,大儿子朱宁芳现任东风小学副校长,大儿媳李君荟曾在村里担任妇代会主任五年,现从事幼儿教育、小儿子朱慧军现担任马咀上垸组长,他们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家人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是一个政治上信得过的家庭。朱荣德老人从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2008年社区修建老人文化活动中心,他带头捐献500元。儿子儿媳知道后,不想让年长的父亲出这500元,掏出500元给他,他说什么也不肯接,在儿子儿媳的再三要求下,他收下这500元,但到第二天他便以儿媳的名义把这500元再次捐献了出去。在他的带领下,群众自发的捐献,使经费紧张问题迎刃而解。
在修建老人文化活动中心的过程中,大量的建筑材料无人看管。为节省经费,他断然拒绝了管理人员提出的请人看护的想法。转身回家背起被褥和生活用品,住进了工地的简易工棚,义务当起了材料看护员。白天进料点数、签单,夜晚记账清算、巡查。经常是忙的白天吃不上饭,夜里睡不上觉。在他的感染下,另外又有一位老党员朱熙生自愿的加入到看护队伍中来。有一天晚上,一场暴风雨吹翻了简易棚,被褥全部淋湿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了,他和朱熙生两位老同志为了照看好材料,愣是站守一个晚上没有合眼更没有回家。虽条件十分艰苦,但在看护期间文化中心从开建到建成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没有丢失一根钢筋头,得到大家一致点赞。全家人遵纪守法,而且积极配合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帮助和教育村违法人员改过自新、重新作人。慎诺守信是该家庭的传统美德,也是邻里和社会公认的优良品质。
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朱荣德老人兄妹8人,自己育有两儿一女,老母亲今年已99岁高龄,早年一大家子人都生活在一起,直到所有兄妹都成家后,1976年全家生活在一起的30余人才分开成立各自的小家庭,这在当时那个贫困的年代实属罕见。2012年,朱荣德23岁的大孙子朱鹏达上班途中发生车祸,被一辆摩托撞得面目全非,腿也被撞断了,漫长的治疗过程中,一家人往返两地轮流照顾,由于担心医疗费不够,家人们纷纷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先后在武汉做了开颅、整容等多次手术,花费高达60万余元。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该家庭历代传承的良好家规与家风,全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爱。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爱护,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关系十分亲近,在众多的亲戚朋友关系中,他们做到以诚相待,对双方父母,都孝敬有加。对兄妹的子女,他们均视如己出。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和睦家庭。在对待邻里关系上,全家人能够善待左邻右舍,帮忙他们排扰解难,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有一次,他的邻居朱某身患重病,承担不起医药费,得知这个消息后,夫妻俩毅然拿出了为女儿结婚准备的嫁妆钱,帮忙朱某渡过难关。在他们夫妻俩的心中,人的生命始终高于一切。
崇尚科学、勤劳致富
他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离退之后,他购买了众多的珍珠养殖技术资料,潜心学习和研究养殖技术后,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利用武山湖水域资源丰富的优势带领家人承包基地培育珍珠产业,珍珠养殖是一个相当耗时的过程,第一次养珍珠由于没经验,摸索着干,结果把本钱全亏了出去,但是他就是不倍邪,人家能养出珍珠,我为 什么不能养出珍珠!那时,朱荣德白天在养殖场忙忙碌碌,晚上又在灯下看书查资料,认真研究关于养殖珍珠的学问,真是白天黑夜连轴转。经过不断地摸索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年底收入竟达到几万元,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看到他们家依靠养殖珍珠致富后,周边村民跃跃欲试,纷纷前来向他们家取经,每当有村民遇到有不明白的地方向他们请教,他们总是耐心讲解,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养殖技术传授给村民们,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他自信地说:“我还要培殖其他品种,争取出口创汇,把我们的珍珠打入国际市场,让家乡更加富裕”。
率先垂范,做子女的楷模
朱荣德夫妇始终认为父母的一举一动,总是能影响孩子。孩子的生活习惯,做人的原则就是从生活中各个方面中培养起来的,为了使子孙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夫妇俩率先垂范,为子孙做出榜样。有一次孙子跑到别人养殖的鱼塘里钓鱼,朱荣德老人知道后,让孙子到塘主家赔礼道歉,孙子硬是不肯,他气得把平时视若掌上明珠的孙子打得直哭,又带上孙子提着一桶活蹦乱跳孙子花了一天时间钓上来的鱼上门赔礼道歉,塘主惊讶不已道:“荣德叔,你的人格真是让我佩服不已,相信从你们家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个个出类拔萃,孩子还小不懂事,大热的天打他干嘛呢!”说完找来塑料袋子装了两条大点的鱼塞到小孩手里,朱荣德老人坚决不收,最后和塘主一起把鱼倒回了鱼塘。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经常教育子孙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他们家有一辆陪伴了朱荣德老人至今30年的凤凰牌老式自行车,虽然家里现在经济条件还可以,但是他始终不舍得废弃它。每次他骑着自行车外出村里人就开玩笑的说;“你这老头子也太低调了,儿子、孙子都有小汽车,免费的司机你不享受,天天骑着你这辆老古董”。他总是笑着回答:“好好的车干嘛不要啊,那不是浪费国家资源嘛,再说骑自行车还可以锻炼身体呢。”在他们的教育下,他们的子孙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给母亲穿衣梳头、洗衣做饭、喂饭喂药,端屎端尿,一天洗上四五条裤子……。这是朱荣德夫妇照顾老母亲每天都必须要做的工作。 每天早上,朱荣德都是一大早就起来,先给母亲按摩按摩腿脚。老人长时间在床上躺着,身体常感到不舒服,为了减轻母亲身体的疼痛,每天他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帮母亲活动活动筋骨。然后给母亲洗脸,换衣服,喂母亲吃早饭,“有的时候她闹情绪不想吃早饭,我就耐心哄着她,给她吃些她喜欢吃的饼干、蛋糕这些甜食。”喂完饭后,让母亲歇着,他自己才有空洗脸、吃饭。
婆婆的病一会儿也离不了人,杨仙容就在婆婆的床旁放了一张床,陪婆婆一起睡。二十年来她从来没有踏踏实实的睡过一晚,半夜里她总是要起来好几次,看看婆婆的状况,夏天担心她被蚊虫叮咬,冬天担心他感冒生病了。为了不让老人感到孤单,他还请亲戚、邻居们多来家里串串门,因为每次家里来了人,母亲都非常高兴。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儿媳妇周岭芳也从不嫌弃老奶奶,总是帮奶奶洗头,洗晒被褥,他们不仅仅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家中大小事也征询老人意见,使他们觉得受尊重,在家里有地位,因而情绪开朗。杨仙容说:“婆婆的身体一直很好,可由于十年前不小心摔了一跤,之后就完全不能下床了,婆婆辛苦拉扯8个孩子长大不容易,无论我们现在多辛苦都是应该的。”
亲戚、朋友、邻居们都对朱德容夫妇照顾母亲的做法赞不绝口,都说他们对母亲的关心、照顾不是一般的精心、细致。社区副书记朱正冬说起朱荣德一家人连连竖起大拇指“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照顾老人坚持一天一个月一年容易,他们每天都坚持着这样的生活,多年来精心地照顾着99岁的老母亲.我们都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家风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的心灵,塑造下一代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朱荣德一家人数十年如一日,承传着祖先美德,他们都有着高尚的品格修养,这就是家风的传承。传承好家风,不仅仅关乎一个家庭的现状,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活力、整个国家的富强。只有每一个家庭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让全国每个家庭团结一致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创先争优激活力 妇女事业新跨越 |
下一篇:返回列表 |